【寻章摘句是什么意思】“寻章摘句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读书或写作时只注重表面的文字,而不深入理解其内涵和意义。这个成语多带有贬义,用来批评那些不求甚解、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上的学习或写作方式。
一、
“寻章摘句”原意是指在文章中寻找优美的词句并加以摘录,后来引申为一种学习或写作方法,即只关注文字的表面形式,而忽视了内容的实质和思想的深度。这种做法往往导致表达空洞、缺乏原创性,不能真正掌握知识的核心。
该成语常见于文学评论、教育领域以及对写作技巧的评价中,强调的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创造性运用,而非简单的模仿或照搬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说明 |
| 成语名称 | 寻章摘句 |
| 出处 | 源自古代文学批评,常见于文论或教育类文献 |
| 含义 | 指只注重文章中的词句,不求深入理解,常含贬义 |
| 使用场景 | 多用于批评学习态度、写作方式或教学方法 |
| 贬义程度 | 强贬义,强调浅薄、缺乏深度 |
| 近义词 | 断章取义、拾人牙慧、鹦鹉学舌 |
| 反义词 | 精通要义、融会贯通、举一反三 |
| 常见用法 | “他只是寻章摘句,没有自己的见解。” |
| 教育启示 | 鼓励学生深入理解文本,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|
三、延伸思考
在现代教育中,“寻章摘句”的现象依然存在,尤其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,学生为了考试而机械地背诵范文、摘抄好句,却忽略了对文章主题、情感和逻辑的深入分析。这种学习方式虽然可能在短期内提高成绩,但长期来看不利于思维能力的提升和语言表达的多样性。
因此,教师和家长应引导学生从“寻章摘句”走向“融会贯通”,鼓励他们通过阅读、写作和讨论来真正理解和内化知识,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模仿和复制上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如何避免“寻章摘句”的学习方式,欢迎继续提问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