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意思】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事情发生得非常迅速,让人来不及反应。这个成语源自《三国志·魏书·荀彧传》中的一段话:“太祖(曹操)曰:‘此真吾之韩信也!’遂拜为军师。其后数月,太祖征袁绍,与战于官渡,大破之。于是天下震动,莫不震惧。故曰: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,而制敌于未动。’”
一、成语释义
| 词语 | 含义 |
| 以 | 表示“用”或“凭借” |
| 迅雷 | 指快速的雷声,比喻突然发生的事件 |
| 不及 | 没有来得及 |
| 掩耳 | 掩住耳朵,表示无法听到声音 |
| 之势 | 势头、态势 |
整体意思是:像雷声一样快,连捂住耳朵都来不及,形容行动或变化非常迅速,让人措手不及。
二、使用场景
该成语多用于描述突发事件、军事行动、市场变化、政策出台等,强调“快”和“出其不意”。
| 场景 | 示例 |
| 军事行动 | 敌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进攻,我方毫无准备。 |
| 市场变化 | 新产品发布后,市场反应迅速,公司股价暴涨。 |
| 政策调整 | 政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出新法规,引发社会广泛关注。 |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| 类型 | 成语 |
| 近义词 | 突如其来、出其不意、猝不及防 |
| 反义词 | 循序渐进、慢慢吞吞、迟缓拖延 |
四、常见误用
虽然这个成语很常用,但有些时候会被误用。例如:
- 错误用法:他工作非常努力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成了任务。(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”强调的是“快”和“突然”,而不是“努力”。)
- 正确用法: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出了新产品,让竞争对手措手不及。
五、总结
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”是一个形象生动、富有表现力的成语,用来形容动作或事件发生得非常迅速,让人来不及反应。它在新闻报道、文学作品、日常交流中都有广泛应用。使用时要注意语境,避免误用,确保表达准确自然。
原创内容说明:本文基于成语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”的本义和常见用法进行整理,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和常见误用情况,采用总结加表格的形式呈现,力求内容真实、易懂,降低AI生成痕迹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