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异口同声的意思是什么】“异口同声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多人在某一问题上意见一致、表达相同的情况。这个成语表面上看似乎有些矛盾——“异口”指的是不同的嘴巴,“同声”则是相同的语气或声音——但实际上,它强调的是尽管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不同,但最终达成了一致的结论或说法。
一、成语释义
| 词语 | 含义 |
| 异口 | 不同的嘴,指不同的人 |
| 同声 | 相同的声音或意见 |
| 异口同声 | 指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有相同的看法或发出同样的声音 |
二、出处与用法
- 出处:出自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若其异口同声,众议所归,则可据以为理。”
- 用法:多用于描述群体中多数人意见一致的情景,带有正面色彩。
- 近义词:众口一词、异口同音、异口一辞
- 反义词:各执一词、众说纷纭、意见分歧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| 场景 | 例句 |
| 会议讨论 | 在会议上,大家异口同声地支持这个方案。 |
| 学生提问 | 老师问:“你们有没有听懂?”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:“听懂了!” |
| 媒体报道 | 媒体异口同声地称赞这位科学家的贡献。 |
四、常见误用与注意点
1. 误用为“异口同音”:虽然“异口同声”和“异口同音”都表示声音一致,但“异口同音”更偏向于发音相同,而“异口同声”强调的是观点或态度一致。
2. 不适用于单人:该成语必须用于至少两人以上的情境,不能用于一个人说话。
3. 语境要恰当:如果只是简单的重复话语,而不是表达一致的观点,就不适合用此成语。
五、总结
“异口同声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用来形容多人在某一点上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形。它既体现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,又突出了整体的一致性,是一种非常实用且富有表现力的表达方式。在日常交流或写作中合理使用,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说服力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