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形毕露解释】“原形毕露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事物或人的本来面目被暴露出来,通常带有负面含义。这个成语多用于描述那些隐藏真实面貌的人或事,在某种情况下被揭露后,其真实状态或本质变得显而易见。
一、成语释义
| 词语 | 含义 |
| 原形 | 本来的形状或样子,即真实的面目 |
| 毕露 | 完全显露,没有隐藏 |
整体意思:指某人或某物的真实面目被完全暴露出来,不再有伪装。
二、出处与用法
| 项目 | 内容 |
| 出处 | 该成语最早出自《水浒传》:“原来这人是个奸贼,今日原形毕露。” |
| 用法 | 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,常用于批评、揭露或讽刺 |
| 搭配 | “原形毕露”常与“真相”、“本质”、“谎言”等词搭配使用 |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| 类别 | 词语 |
| 近义词 | 露出马脚、真面目大白、败露 |
| 反义词 | 藏头露尾、若隐若现、保持神秘 |
四、使用场景举例
| 场景 | 示例句子 |
| 描述人物 | 他平时装得很有礼貌,但一遇到利益冲突,原形毕露。 |
| 描述事件 | 这个骗局终于被揭穿,所有真相原形毕露。 |
| 批评行为 | 他一贯虚伪,这次事情一曝光,原形毕露了。 |
五、注意事项
1. 语境适用:该成语多用于贬义或中性语境,不适合用于褒义场合。
2. 语气强调:在表达时,可配合“终于”、“最终”等词增强语气。
3. 避免滥用:不要随意用于日常对话中,以免显得生硬或不自然。
总结
“原形毕露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用来形容事物或人的真实面貌被揭露出来。它不仅具有丰富的语言表现力,也常用于揭示真相、批评虚伪行为等场景。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和语气,确保表达准确自然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