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简述】在三国时期,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,意图恢复汉室。然而,在这次北伐中,发生了一件令诸葛亮痛心的事件——“挥泪斩马谡”。这一事件不仅影响了北伐的进程,也成为了后人讨论的重要历史话题。
一、故事总结
马谡是蜀汉的重要将领,才华横溢,深得诸葛亮信任。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,他被委以重任,负责镇守战略要地街亭。然而,马谡不听从副将王平的劝告,执意在山上扎营,结果被魏将张郃包围,导致蜀军大败,街亭失守。战败后,马谡逃亡,最终被俘。
诸葛亮虽对马谡有深厚感情,但为了维护军纪和蜀汉的威信,不得不下令处死马谡。临刑前,诸葛亮悲痛欲绝,流下了眼泪,因此被称为“挥泪斩马谡”。
二、关键信息表格
| 项目 | 内容说明 |
| 故事背景 | 三国时期,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,意图恢复汉室。 |
| 主要人物 | 诸葛亮、马谡、王平、张郃 |
| 事件经过 | 马谡违背军令,屯兵山上,被张郃围困,街亭失守,蜀军溃败。 |
| 结果 | 马谡被俘后被处死,诸葛亮痛心流泪,史称“挥泪斩马谡”。 |
| 原因分析 | 马谡轻敌冒进,忽视军令;诸葛亮为维护军纪,不得不处决爱将。 |
| 历史评价 | 被视为“严明军纪”的典范,但也反映出诸葛亮用人不当的遗憾。 |
三、历史意义与反思
“挥泪斩马谡”不仅是蜀汉军事史上的一次重大失败,更体现了诸葛亮作为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复杂心态。他深知马谡的才能,却也明白纪律的重要性。这一事件反映了古代战争中“人情与法纪”的冲突,也展现了诸葛亮在权衡利弊时的艰难抉择。
此外,这一故事也被后世广泛传颂,成为“赏罚分明”和“忠义两难”的象征,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价值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