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怎么理解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意思】“受想行识亦复如是”出自佛教经典《心经》,是佛教哲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。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:“感受、想象、行为、意识,也都是如此。”它强调的是五蕴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)皆空,即一切现象的本质是空性,没有独立、恒常的存在。
以下是对“受想行识亦复如是”的详细解释与总结:
一、原文解析
- 受:指感受,包括苦、乐、不苦不乐等心理感受。
- 想:指思维、认知、分别,即对事物的观念和判断。
- 行:指行为、造作,包括意志、欲望、习惯等心理活动。
- 识:指意识、心识,是感知、记忆、认知的主体。
“亦复如是”意为“也是这样”,即这些心理现象与“色”一样,本质是空无自性的,不是永恒不变的实体。
二、核心思想
1. 五蕴皆空:佛教认为,人的身心由五种基本元素构成——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这五者合称“五蕴”。而“受想行识亦复如是”说明这四者与“色”一样,都是虚幻不实的,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。
2. 缘起性空: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,没有独立存在的自性,因此是“空”。
3. 破除执著:通过认识到“受想行识”并非真实存在,可以帮助人放下对外在世界和内在感受的执着,达到解脱。
三、总结对比表
| 概念 | 含义 | 佛教观点 | 实际意义 |
| 受 | 感受、情绪 | 非恒常,依因缘生灭 | 破除对苦乐的感受执着 |
| 想 | 思维、观念 | 非真实,随境而转 | 破除对主观认知的依赖 |
| 行 | 行为、造作 | 非自主,因缘所生 | 破除对行为结果的执着 |
| 识 | 意识、心识 | 非实体,依缘而立 | 破除对自我存在的执迷 |
四、实际应用
在日常生活中,“受想行识亦复如是”的智慧可以帮助我们:
- 不被情绪左右,保持内心的平静;
- 不被固有观念束缚,保持开放心态;
- 不被行为结果牵动,专注当下;
- 不被自我意识主导,提升觉察力。
五、结语
“受想行识亦复如是”不仅是佛教教义中的重要概念,更是一种生活智慧。它提醒我们,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暂时的、变化的,唯有放下执着,才能获得真正的自在与解脱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“五蕴皆空”或“缘起性空”的哲学内涵,欢迎继续交流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