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振聋发聩形容什么】“振聋发聩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言论或行为具有强烈的震撼力,能够唤醒人们的意识或引起深刻的反思。这个成语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常见,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被用来强调某些观点或事件的重要性。
一、成语释义
| 词语 | 拼音 | 释义 |
| 振聋发聩 | zhèn lóng fā kuì | 原意是声音大得使人耳聋,后引申为用语言或行动强烈地触动人的思想,令人警醒、震动。 |
二、成语出处
该成语最早见于清代黄宗羲的《与陈介眉书》:“若夫风节之高,振聋发聩,有如老柏之经霜。”意思是:如果一个人的风骨和气节高尚,足以震撼人心,就像老松经霜一样坚韧不拔。
三、使用场景
| 场景 | 举例说明 |
| 文学评论 | 一部小说中的某段话振聋发聩,让人深思人性与社会的复杂关系。 |
| 社会现象 | 某些社会问题被揭露后,引发公众强烈反响,可谓振聋发聩。 |
| 教育领域 | 老师的一番话振聋发聩,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方向。 |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| 类别 | 词语 |
| 近义词 | 震撼人心、发人深省、醍醐灌顶 |
| 反义词 | 无关痛痒、平淡无奇、毫无影响 |
五、总结
“振聋发聩”是一个富有力量感的成语,常用于形容那些能深刻触动人心、激发思考的话语或事件。它不仅体现了语言的力量,也反映了思想对人的影响。在写作或表达中,恰当使用这一成语,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。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振聋发聩”不仅是语言上的修辞,更是一种思想上的冲击。在现代社会中,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,真正能“振聋发聩”的话语,往往更能打动人心、引发共鸣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