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综合 > 精选知识 >

初二语文上册孟子三章第二章译文

2025-09-02 06:31:45

问题描述:

初二语文上册孟子三章第二章译文,急到跺脚,求解答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9-02 06:31:45

初二语文上册孟子三章第二章译文】《孟子》是儒家经典之一,内容多为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和对话,语言精炼、思想深刻。在初中语文教材中,《孟子三章》是重要的学习内容,其中第二章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尤为经典,强调了“仁政”与“民心”的重要性。

一、原文回顾

原文:

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

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环而攻之而不胜。夫环而攻之,必有得天时者矣;然而不胜者,是天时不如地利也。

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坚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;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

故曰: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国不以山溪之险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亲戚畔之;多助之至,天下顺之。以天下之所顺,攻亲戚之所畔,故君子有不战,战必胜矣。

二、译文总结

本章通过对比“天时”、“地利”与“人和”的关系,指出即使拥有有利的自然条件或地理优势,若缺乏人心的支持,最终仍会失败。相反,如果施行仁政、赢得民心,即便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,也能获得广泛支持,从而取得胜利。

孟子强调,“得道”(即施行仁政)是赢得民心的关键,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,才能真正稳固国家、赢得天下。

三、关键句解析

原文 译文 解析
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 强调“人和”比“地利”更重要,而“地利”又比“天时”更关键
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环而攻之而不胜 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被包围攻击却不能取胜 即使有坚固的城墙,但因缺乏人心,依然失败
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坚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;委而去之 城墙并不不高,护城河并不不深,兵器并不不锋利,粮食也不少;但还是弃城而逃 地理优势和物质资源虽好,但人心不在,也无法守住
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的人会有很多帮助,违背道义的人则很少有人支持 “道”指仁政、民心,是国家稳定的根本
以天下之所顺,攻亲戚之所畔 用天下人的支持,去攻打亲人朋友的背叛 强调正义之战的必然胜利

四、主题归纳

中心思想:

孟子通过本章论述了“人和”的重要性,指出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天时、地利,更取决于是否得民心、施仁政。只有施行仁政、赢得百姓支持,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。

现实意义:

这一思想对现代社会治理仍有启发,强调以人为本、关注民生、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性。

五、总结表格

项目 内容
篇名 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
出处 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
核心观点 人和胜于天时地利,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
举例说明 通过城池被攻破的例子说明“地利”不如“人和”
现实意义 强调仁政与民心的重要性,适用于现代社会管理
启示 治国应以民为本,注重道德与公正

通过学习《孟子三章》中的这一篇,学生不仅能理解古代政治思想,还能从中汲取做人做事的道理,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