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短褐不完出处于哪里】“短褐不完”出自《诗经·邶风·式微》中的句子:“式微,式微,胡不归?微君之故,胡为乎泥中?”而“短褐不完”则出自《诗经·魏风·硕鼠》:“硕鼠硕鼠,无食我黍!三岁贯女,莫我肯顾。逝将去女,适彼乐土。乐土乐土,爰得我所。……硕鼠硕鼠,无食我麦!三岁贯女,莫我肯德。逝将去女,适彼乐国。……硕鼠硕鼠,无食我苗!三岁贯女,莫我肯劳。逝将去女,适彼乐郊。”
但“短褐不完”这一说法更常见于后世对《诗经》的引用和解释中,尤其在汉代以后的文献中被频繁提及。其中,“短褐”指的是古代平民穿的粗布衣服,“不完”意为破旧、不完整。因此,“短褐不完”常用来形容生活困苦、衣不蔽体的状况。
一、出处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诗经·魏风·硕鼠》(部分后世文献引用) |
原文 | “硕鼠硕鼠,无食我黍……逝将去女,适彼乐土。”(原文未直接出现“短褐不完”,但后世多用于引申) |
含义 | 指贫苦百姓衣衫褴褛、生活艰难 |
用法 | 多见于古文、诗词、历史文献中,象征民生疾苦 |
二、历史背景与演变
“短褐不完”最早并非《诗经》原文,而是后人根据《诗经》精神进行的引申和创作。在古代,由于战乱频仍、赋税沉重,许多百姓流离失所,衣不蔽体,生活极为困苦。因此,“短褐不完”逐渐成为描述社会底层人民苦难生活的象征性表达。
在汉代,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曾引用类似语句,以反映当时民间疾苦;唐代诗人杜甫、白居易等也常用此类词汇来描写现实社会的不公与人民的艰辛。到了宋元明清时期,“短褐不完”更多地出现在文学作品和戏曲中,成为一种文化符号。
三、现代意义与应用
在现代汉语中,“短褐不完”虽然不再作为常用成语使用,但它仍然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。它提醒人们关注社会公平、珍惜当前的生活条件,同时也为研究古代社会结构和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四、总结
“短褐不完”虽非《诗经》原文,但其来源与《诗经》精神密切相关,常用于描述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。通过了解这一表达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,并从中汲取反思与启示。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非《诗经》原文,后世文献引用为主 |
含义 | 描述贫苦百姓衣衫褴褛、生活艰难 |
历史意义 | 反映古代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 |
现代应用 | 文学、历史研究中的象征性表达 |
如需进一步探讨“短褐不完”的具体语境或相关诗句,可结合《诗经》全文进行深入分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