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摧枯拉朽是什么意思】“摧枯拉朽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强大的力量或迅速的行动,能够轻易地摧毁一切薄弱或腐朽的事物。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对自然现象的观察,后来被广泛用于比喻在战争、政治、社会变革等场景中,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的压倒性优势。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摧枯拉朽 |
拼音 | cuī kū lā xiǔ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若夫兵革之兴,非一日之积也;而其败也,如摧枯拉朽。” |
释义 | 形容力量强大,轻而易举地摧毁脆弱的事物。 |
用法 | 多用于描述军事、政治、社会变革中的压倒性优势。 |
近义词 | 势不可挡、势如破竹、雷霆万钧 |
反义词 | 坚不可摧、固若金汤、步步为营 |
二、使用场景举例
1. 军事领域:
- “敌军士气低落,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入城池。”
2. 政治改革:
- “新政策推行时,旧制度如同摧枯拉朽般被瓦解。”
3. 市场竞争:
- “这家新公司凭借创新模式,将传统企业彻底击败,可谓摧枯拉朽。”
三、常见误用与注意事项
- 避免滥用:虽然“摧枯拉朽”有强烈的破坏意味,但不应随意用于日常生活中无关紧要的场合。
- 注意语境:该词多用于正式或严肃的语境,不适合口语化表达。
- 区分强度:它强调的是“压倒性”的力量,而不是单纯的“快速”。
四、总结
“摧枯拉朽”是一个富有力量感和形象性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一种不可阻挡、迅速而彻底的破坏力。它不仅体现了语言的美感,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“力量”与“效率”的重视。在写作或表达中合理使用这一成语,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说服力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拓展阅读,可参考《成语词典》或相关文学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