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说苑复恩原文及翻译】《说苑》是西汉刘向编纂的一部杂史类书籍,内容多为先秦至汉初的名人言行、历史故事和寓言,具有较强的道德教育意义。其中《复恩》一篇,讲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恩情与回报,强调“知恩图报”的传统美德。
一、原文节选(《说苑·复恩》)
> 子路问于孔子曰:“人有恶者,而能不怨,其可乎?”
> 孔子曰:“可也。夫君子之于人也,有所不报,有所不怨。其所报者,必以义;其所怨者,必以德。”
> 或曰:“人有恩于我,我不报,是忘恩也;人有怨于我,我不怒,是失德也。”
> 孔子曰:“不然。人有恩于我,我当念之;人有怨于我,我当恕之。不报非忘恩,不怒非失德也。”
> 子贡问曰:“何谓‘复恩’?”
> 孔子曰:“复恩者,不忘人之恩,不求人之报,虽无功于人,亦不弃之。”
二、翻译与解释
原文 | 翻译 | 解释 |
子路问于孔子曰:“人有恶者,而能不怨,其可乎?” | 子路问孔子:“一个人面对别人的恶行,能够不抱怨,这样可以吗?” | 子路提出一个问题:面对他人的恶意,是否应该保持宽容不抱怨。 |
孔子曰:“可也。夫君子之于人也,有所不报,有所不怨。其所报者,必以义;其所怨者,必以德。” | 孔子说:“可以。君子对待他人,有时不回报,有时不抱怨。他所回报的,必定出于道义;他所怨恨的,必定基于仁德。” | 孔子强调君子应以道义和仁德为标准来处理人际关系,而不是简单的报复或怨恨。 |
或曰:“人有恩于我,我不报,是忘恩也;人有怨于我,我不怒,是失德也。” | 有人问:“如果别人对我有恩,我不回报,就是忘恩负义;如果别人对我有怨,我不生气,就是失去德行。” | 这是对孔子观点的一种质疑,认为不回报恩情或不发怒是不道德的表现。 |
孔子曰:“不然。人有恩于我,我当念之;人有怨于我,我当恕之。不报非忘恩,不怒非失德也。” | 孔子说:“不是这样的。别人对我有恩,我应当铭记;别人对我有怨,我应当宽恕。不回报不等于忘恩,不生气也不等于失德。” | 孔子进一步解释,真正的修养在于内心的理解与包容,而非表面的行为。 |
子贡问曰:“何谓‘复恩’?” | 子贡问:“什么是‘复恩’?” | 子贡希望更深入地理解“复恩”的含义。 |
孔子曰:“复恩者,不忘人之恩,不求人之报,虽无功于人,亦不弃之。” | 孔子说:“所谓‘复恩’,就是不忘别人对你的恩情,不期待对方回报,即使没有功劳在人,也不抛弃对方。” | 孔子指出,“复恩”是一种无私的感恩精神,强调内心的真诚与坚持。 |
三、总结
《说苑·复恩》通过孔子与弟子的对话,传达了儒家关于“恩情与回报”的深刻思想。文章强调:
- 不怨不报:面对他人的恶意或恩情,不应以情绪反应,而应以理性和道德为准则。
- 不忘恩情:真正的感恩在于铭记他人对自己的好,而非只看是否得到回报。
- 宽恕与包容:对于别人的误解或怨恨,应以宽广胸怀去理解和接纳。
这些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,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提醒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善良、理性与谦逊。
四、表格总结
内容 | 内容概要 |
文章出处 | 《说苑·复恩》 |
作者 | 刘向(西汉) |
主题 | 恩情与回报、宽容与忍让 |
核心思想 | 不忘恩、不求报、宽恕他人 |
对话人物 | 子路、子贡、孔子 |
教育意义 | 强调道德修养与人际关系中的仁爱精神 |
如需进一步探讨《说苑》其他篇章或相关思想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