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胎黄名词解释】“胎黄”是中医术语,指新生儿出生后皮肤、巩膜等部位出现黄染的现象,常被称为“新生儿黄疸”。该病多发生在出生后的2-3天内,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生理现象,但也可能由多种病理因素引起。以下是对“胎黄”的详细解释。
一、
胎黄,又称新生儿黄疸,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的一种临床表现。主要表现为皮肤和巩膜的黄染,常见于出生后1-2周内。根据病因不同,可分为生理性胎黄和病理性胎黄两大类。生理性胎黄一般无需特殊治疗,多数可自行消退;而病理性胎黄则需及时干预,以防并发症的发生。
胎黄的成因包括:胎儿期胆红素生成过多、肝脏代谢能力不足、胆红素排泄障碍等。此外,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、感染、溶血性疾病等也可能引发胎黄。
在中医中,胎黄多认为是湿热内蕴或脾虚湿困所致,治疗上常以清热利湿、健脾化湿为主。
二、胎黄相关知识点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名称 | 胎黄(新生儿黄疸) |
定义 | 新生儿出生后出现的皮肤、巩膜黄染现象 |
发生时间 | 多见于出生后2-3天,可持续至1-2周 |
分类 | 生理性胎黄、病理性胎黄 |
常见症状 | 皮肤黄染、巩膜黄染、食欲差、嗜睡等 |
病因 | 胆红素代谢异常、肝功能未成熟、母子血型不合、感染等 |
中医病因 | 湿热内蕴、脾虚湿困 |
诊断方法 | 观察黄染程度、血清胆红素检测、肝功能检查等 |
治疗方法 | 光疗、药物治疗、换血疗法(严重时)、中医调理等 |
预后 | 生理性胎黄预后良好,病理性需及时治疗 |
三、注意事项
胎黄虽常见,但家长应密切观察宝宝的黄疸变化,如黄染范围扩大、精神状态差、拒奶、发热等症状,应及时就医。同时,避免自行用药,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。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胎黄”不仅是一个医学概念,也涉及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思路。了解其成因、表现及处理方式,有助于更好地照顾新生儿的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