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介之推不言禄文言文翻译】一、
《介之推不言禄》是出自《左传》的一篇短文,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贤士介之推在晋文公重耳即位后,拒绝接受封赏的故事。文章通过介之推的言行,展现了他淡泊名利、不慕荣华的高尚品格,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忠臣与功臣的态度。
介之推曾随晋文公流亡多年,在其落难时给予极大的帮助。然而当晋文公回国称王后,却忽略了介之推的贡献,未予封赏。介之推对此并不抱怨,反而选择隐居山林,不愿出仕。最终,介之推因未得封赏而被火烧死于绵山,晋文公深感悔恨,于是设立寒食节以纪念他。
这篇文章不仅是一段历史记载,更是一种道德精神的体现,强调了“功成身退”、“不求回报”的传统价值观。
二、文言文与白话文对照表
文言文 | 白话文翻译 |
介之推不言禄 | 介之推没有请求封赏 |
遂隐而不见 | 于是隐居起来,不再露面 |
其母曰:“盍亦求之?” | 他的母亲说:“你为什么不向他请求呢?” |
对曰:“吾闻之:‘君子不耻下人,而能自进者也。’” | 回答说:“我听说:‘君子不以向他人求助为耻,但能够自我进取的人才是真正的贤者。’” |
“若以禄与人,而己不与焉,则人将怨。” | “如果把俸禄给予别人,而自己却不享受,那么别人就会心生怨恨。” |
“今吾有禄而不与,是吾无德也。” | “现在我有俸禄却不给予他人,这是我没有德行的表现。” |
“吾欲避祸,不欲求福。” | “我想避开灾祸,不想追求福分。” |
其母曰:“子亦有功,岂可忘乎?” | 他的母亲说:“你也有功劳,怎能忘记呢?” |
对曰:“君之过也,非吾之过也。” | 回答说:“这是君主的过错,不是我的过错。” |
“吾不言禄,所以全吾志也。” | “我不请求俸禄,是为了保全我的志向。” |
“吾既已隐,又何求焉?” | “我已经隐居了,还有什么可求的呢?” |
三、总结
《介之推不言禄》通过简短的文字,深刻表达了古人对于名利的态度,以及对忠诚与隐逸精神的推崇。介之推的行为虽看似固执,实则体现了他对个人操守的坚守。文章不仅具有历史价值,也对现代人如何处理功名利禄提供了深刻的启示。
如需进一步分析介之推的精神内涵或与《左传》其他篇章的对比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