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言犹在耳的故事和含义简短】“言犹在耳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某人所说的话还清晰地回荡在耳边,表示话语虽已过去,但记忆犹新,影响深远。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语言的力量,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深厚。
一、故事背景
“言犹在耳”最早出自《左传·僖公二十五年》。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,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期间,曾得到楚成王的厚待。后来晋楚交战,晋文公遵守诺言,退避三舍,最终战胜楚国。战后,晋文公对楚国将士说:“吾不欲伐楚,然言犹在耳。”意思是自己并不想攻打楚国,但之前答应过的事,仍然记得清楚。
这个故事展示了晋文公的诚信和言出必行的品质,也引出了“言犹在耳”的典故。
二、成语含义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 | 言犹在耳 |
| 拼音 | yán yóu zài ěr |
| 释义 | 指说话的声音还在耳边回响,比喻话语虽然已经过去,但印象仍很深刻。 |
| 出处 | 《左传·僖公二十五年》 |
| 用法 | 多用于书面或正式场合,表达对某人话语的重视或怀念。 |
| 近义词 | 言犹在耳、余音绕梁、历历在目 |
| 反义词 | 无动于衷、置若罔闻、忘恩负义 |
三、现实意义
“言犹在耳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典故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提醒人们,语言具有强大的力量,一句真诚的话语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应当珍惜每一次交流,做到言而有信,让自己的话真正成为他人生命中的“余音”。
同时,这一成语也强调了记忆的重要性。无论是正面的鼓励还是负面的批评,只要说过的话,都可能在关键时刻起到作用。因此,我们要学会倾听,也要学会铭记。
四、总结
“言犹在耳”不仅是对过去话语的回忆,更是对言行一致、诚实守信的一种追求。它告诉我们:言语虽轻,却能长久;话语虽短,却能深远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种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去传承和践行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