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晏子辞千金原文】一、
《晏子辞千金》是出自《晏子春秋》中的一篇短文,讲述了齐国大夫晏子在面对君主赏赐时,拒绝接受丰厚财物的故事。文章通过晏子的言行,展现了他廉洁自律、不贪图富贵的高尚品德,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百姓的责任感。
晏子在齐景公赏赐他千金时,坚决推辞,并解释自己并不需要这些财富,因为他的生活已经足够富足。他还指出,如果接受了这笔钱,可能会引起百姓的不满,甚至影响国家的稳定。晏子的这一行为,不仅彰显了他的个人操守,也反映了儒家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”的思想。
二、原文与解析对照表
| 原文 | 翻译 | 解析 |
| 晏子辞千金 | 晏子推辞了千金的赏赐 | 表明晏子对金钱的态度,强调清廉自律 |
| 景公赐晏子粟千钟,金百镒 | 齐景公赏赐晏子粮食一千钟,黄金一百镒 | 展现君主对晏子的重视与信任 |
| 晏子辞曰:“臣闻之,厚受君之赐,而薄事君之政,非忠也;以私利为己,而不忧国之患,非义也。” | 晏子推辞说:“我听说,接受君主的赏赐却对国家事务不够尽心,这不是忠诚;只为自己谋利而不顾国家的祸患,这不是道义。” | 晏子强调忠义,表明其政治立场 |
| “今吾禄足以自养,衣足以自蔽,食足以自饱,而君赐多于所求,臣不敢受。” | “如今我的俸禄足以供养自己,衣服足以遮身,食物足以吃饱,而君主赐予的远超过我的需求,我不敢接受。” | 显示晏子知足常乐,不贪图富贵 |
| 景公曰:“寡人欲以奉宾客,非为子也。” | 齐景公说:“我想要用来招待宾客,不是为了你。” | 表明赏赐并非出于私心,而是用于公共事务 |
| 晏子曰:“夫君之赐,足以赡家,而臣之家不足,何以待宾客?” | 晏子说:“君主的赏赐,足以赡养我家,但我的家境并不贫困,怎么接待宾客呢?” | 强调家庭状况良好,无需额外赏赐 |
| 景公曰:“然则何以辞?” | 齐景公问:“那么你为何要推辞?” | 表现出对晏子态度的不解 |
| 晏子曰:“臣闻之,‘君子不以利害义’,今若受之,是弃义而从利也。” | 晏子说:“我听说,‘君子不应因利益而损害道义’,现在如果接受,就是舍弃道义而追求利益。” | 深入阐述其道德原则 |
三、结语
《晏子辞千金》虽篇幅简短,但内容深刻,体现了古代士大夫的高尚情操与政治智慧。晏子以实际行动诠释了“清廉”与“义利观”,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。在当今社会,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提醒人们在面对利益诱惑时,应坚守道德底线,保持内心的清明与正直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