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一鸣惊人的典故是谁】“一鸣惊人”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人,在关键时刻突然表现出色、令人刮目相看。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生动的历史故事,源自战国时期的一位君主。
一、成语出处与典故
“一鸣惊人”最早出自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。原文如下:
> “齐威王之时,喜隐,好为淫乐长夜之饮,沉湎不治,委政卿大夫。百官荒乱,诸侯并侵,国且危亡,在于旦暮。左右莫敢谏。淳于髡说之曰:‘国中有大鸟,止王之庭,三年不蜚又不鸣,王知此鸟何?’王曰:‘此鸟不飞则已,一飞冲天;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。’于是乃朝诸县令县长,赏一人,诛一人,行之三年,而诸侯闻之,莫不宾服。”
这段话讲述的是齐威王在位时沉迷享乐,不理朝政,大臣们都不敢劝谏。后来,淳于髡用“大鸟”的比喻提醒齐威王,如果不出手整顿国家,就会面临危机。齐威王听后幡然醒悟,开始励精图治,最终使齐国强盛起来。
二、总结与表格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一鸣惊人 |
| 出处 | 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 |
| 典故人物 | 齐威王、淳于髡 |
| 故事背景 | 齐威王初期沉溺享乐,不理朝政 |
| 成语含义 | 比喻平时不显山不露水,一旦行动就让人震惊 |
| 历史影响 | 齐威王听从劝谏,励精图治,使齐国强盛 |
| 现代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在关键时刻表现突出 |
三、结语
“一鸣惊人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人生智慧。它告诉我们,有时候沉默并不代表无能,而是在积蓄力量,等待时机爆发。正如齐威王一样,只有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,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