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永乐大典是什么书】《永乐大典》是中国古代一部规模宏大的类书,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文献。它由明成祖朱棣主持编纂,成书于明朝永乐年间(1403年—1408年),是明代最重要的文化工程之一。这部书汇集了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大量的文献资料,内容涵盖经史子集、天文地理、医卜星象、诗词歌赋等,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。
一、
《永乐大典》是一部以“类书”形式编纂的大型文献汇编,其特点是将各类知识按类别进行分类整理,便于查阅和引用。全书共22877卷,目录60卷,约3.7亿字,堪称中国古代最庞大的一部类书。由于年代久远,原书在明清之际逐渐散佚,现存极少,仅有少量残卷流传至今。
该书不仅保存了大量已经失传的古代文献,还反映了明代以前的文化风貌和学术水平。它的编纂方式对后世的类书编纂产生了深远影响,也为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
| 书名 | 永乐大典 |
| 编纂时间 | 明朝永乐年间(1403年—1408年) |
| 主持人 | 明成祖朱棣 |
| 编纂者 | 解缙、姚广孝等学者 |
| 体例 | 类书(按主题分类整理) |
| 字数 | 约3.7亿字 |
| 卷数 | 共22877卷,目录60卷 |
| 内容范围 | 经史子集、天文地理、医卜星象、诗词歌赋等 |
| 历史地位 | 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,世界最早的百科全书之一 |
| 现状 | 原书已大部分散佚,仅存少量残卷 |
| 学术价值 | 保存大量古籍,反映明代以前文化风貌 |
| 影响 | 对后世类书编纂有深远影响 |
三、结语
《永乐大典》不仅是一部重要的文献汇编,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。虽然原书早已不复存在,但它所承载的知识和智慧仍然影响着今天的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。了解《永乐大典》,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