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杂施而不孙的孙是啥意思】“杂施而不孙”出自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子曰:‘君子不重,则不威;学则不固。主忠信,无友不如己者,过则勿惮改。’”但其中“杂施而不孙”的完整出处其实应为《论语·雍也》中的一句话:“子曰:‘吾与点也。’”——这可能是误记或引申。实际上,“杂施而不孙”更常被引用的是《礼记·学记》中的“杂施而不孙,则坏乱而不修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:如果教学方法杂乱而不循序渐进,就会导致混乱和无法取得成效。
在“杂施而不孙”中,“孙”字并非常见的“孙子”之意,而是通“逊”,意思是“顺”或“遵循”。因此,“杂施而不孙”可以理解为“杂乱地施教而不循序渐进”。
“杂施而不孙”出自古代经典文献,强调教育或施政时应当有条理、循序渐进,而不是杂乱无章。其中“孙”通“逊”,意为“顺从”或“遵循”,即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律进行施教或治理。若违背这一原则,就会造成混乱和失败。
表格说明:
| 词语 | 含义 | 出处 | 解释 |
| 杂施 | 杂乱地施教或施政 | 《礼记·学记》 | 指教学或治理方法不系统、不规范 |
| 不孙 | 不循序渐进 | 《礼记·学记》 | “孙”通“逊”,意为“顺从”或“遵循” |
| 孙 | 通“逊”,意为“顺从”或“遵循” | 古代汉语 | 常见于古文中的通假字用法 |
| 杂施而不孙 | 教学或治理方法杂乱而不循序渐进 | 《礼记·学记》 | 强调教育或施政需有条理、按部就班 |
通过以上总结与表格,我们可以清晰地理解“杂施而不孙”中“孙”的含义及其背后的文化与教育意义。这种表达不仅反映了古人对教育方式的重视,也提醒我们在学习或管理中应注重方法的科学性与系统性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