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简述】《资治通鉴》是中国古代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编年体史书,由北宋著名政治家、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。这部书以“鉴于往事,有资于治道”为宗旨,旨在通过总结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,为后世统治者提供治国理政的经验和借鉴。
《资治通鉴》全书共294卷,约300万字,历时19年完成,起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(公元前403年),止于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(公元959年),涵盖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。其内容涵盖政治、军事、文化、经济等多个方面,是一部系统而详实的历史文献。
为了更好地理解《资治通鉴》的基本信息和特点,以下是一个简要总结与表格展示:
一、《资治通鉴》简介
- 作者:司马光(北宋)
- 成书时间:1066年—1084年
- 体例:编年体史书
- 内容范围:战国至五代(公元前403年—公元959年)
- 目的: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,以“资治”
- 影响:被誉为“帝王之镜”,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
二、《资治通鉴》简述
《资治通鉴》在编写过程中,司马光广泛参考了前代史书,如《左传》《史记》《汉书》等,并结合自己的历史观进行整理与评述。他强调“正史”的权威性,注重事实的客观性,同时也在书中加入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和道德评判。
该书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,还通过“臣光曰”的形式,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评论,体现了司马光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。这种“史论结合”的写作方式,使《资治通鉴》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,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性的作品。
三、《资治通鉴》主要特点总结表
| 项目 | 内容 |
| 作者 | 司马光(北宋) |
| 成书时间 | 公元1066年—1084年 |
| 体例 | 编年体史书 |
| 记载范围 | 战国至五代(公元前403年—公元959年) |
| 总字数 | 约300万字 |
| 目的 | 鉴古知今,资政育人 |
| 特点 | 史论结合,注重道德评价 |
| 影响 | 被誉为“帝王之镜”,对中国史学影响深远 |
四、结语
《资治通鉴》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史书之一,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,也是了解古代政治智慧和文化传统的宝贵资源。它不仅帮助人们回顾历史,更为现实社会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。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个人修养方面,《资治通鉴》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