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扒皮鱼资料】扒皮鱼,学名“石鲷”,是常见于中国沿海地区的一种经济鱼类。因其肉质鲜美、营养丰富,深受消费者喜爱。本文将从基本信息、生活习性、分布区域、营养价值及食用建议等方面对扒皮鱼进行简要总结。
一、基本信息
项目 | 内容 |
中文名 | 扒皮鱼 |
学名 | Oplegnathus fasciatus |
英文名 | Rock Bream |
分类 | 鲷科(Lutjanidae) |
体长 | 一般为20-40厘米,最大可达60厘米 |
体重 | 1-3公斤,个别可达5公斤 |
外观 | 体形侧扁,背部呈灰褐色,腹部较浅,体表有深色横纹 |
二、生活习性
扒皮鱼多栖息于近海岩礁区或沙质海底,属于暖温性鱼类。它们喜欢在水温较高的环境中活动,通常在白天较为活跃,夜间则躲藏于岩石缝隙中。扒皮鱼为杂食性,主要以小型鱼类、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为食。
三、分布区域
地区 | 说明 |
中国 | 黄海、东海、南海沿海均有分布,尤以福建、广东、海南等地较多 |
其他 | 日本、韩国等东亚海域也有一定数量 |
四、营养价值
扒皮鱼富含蛋白质、维生素A、B族维生素以及钙、磷、铁等多种矿物质。其肉质细腻、口感鲜嫩,适合多种烹饪方式,如清蒸、红烧、炖汤等。此外,扒皮鱼还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,有助于降低胆固醇,对心血管健康有益。
五、食用建议
1. 选购技巧:选择体色鲜明、眼睛清澈、鳞片完整、无异味的活鱼或新鲜冷冻鱼。
2. 烹饪方式:推荐清蒸或红烧,保留原汁原味;也可制作鱼丸、鱼片等。
3. 注意事项:避免过度煎炸,以免破坏营养成分;孕妇及儿童适量食用即可。
六、其他信息
- 捕捞方式:常用拖网、刺网等方式捕捞。
- 养殖情况:目前尚未大规模人工养殖,主要依赖天然捕捞。
- 保护状况:由于过度捕捞,部分海域资源有所减少,需注意合理捕捞与保护。
综上所述,扒皮鱼不仅是一种美味的海鲜,也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。在享受美食的同时,我们也应关注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,做到科学捕捞、合理消费。